前言:天時、地利、人和是成功的關鍵,安防市場變幻莫測,如何在未來發展中取得先機,前瞻性的眼光很重要。技術作為目前企業間最核心的競爭力,牽動著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,引領著市場的發展方向。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,技術更迭速度越來越快,一個有創意的方案,一項新生的技術便能打破目前市場的格局,成就新的行業龍頭。
站在2014的尾巴上,在即將步入2015之際,安防知識網以自己對行業的觀察,深入市場調研,為您精心分解2015年安防行業最值得期待的十項技術,以期對市場起到引導作用。以下內容僅為節選>>>
4k——行業的熱門話題
4K的優勢多多,但它對整個工程的系統要求亦是相當高,目前主流的編碼技術依然為H.264(H.265編碼還未成熟),此種編碼技術下,4K對存儲的需求相對1080P而言將是成倍的增長,而在目前的很多監控工程中,存儲所占據的支出已經達到50%以上,這個成本的增加將給用戶帶來不能承受的成本之重。
低照度——必然的發展趨勢
低照度攝像機與普通攝像機的原理是一致的,其最大的不同便是在于低照度下的監控表現,目前在無需外加照明設備的情況下,有效監控照度值達到0.001Lux及以下的,通常被稱為星光級攝像機,這是最好的一類低照度攝像機。
4G——無線高清傳輸更有保障
在a&s的實際檢測中,所接入的視頻有720P@25fps/1.5Mbps和WD1@25fps/1Mbps,前者是網絡視頻源,后者是當前最受歡迎的模擬準高清產品視頻格式,通過接入的NVR或DVR后,以單4G模塊傳輸時,均發現,兩者在傳輸上,完全可以達到實時效果,且沒有卡頓跡象,所得畫面與有線傳輸一致。而現在的無線傳輸設備還提供有雙4G互為冗余設計,對無線高清傳輸更有保障。事實已經證明,4G完全可以滿足當下高清、實時傳輸應用。
高幀率技術——未來監控的主流
在H.265未普及之前,1080P@50fps設置下的碼率要求在8Mbps左右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,這樣意味著存儲空間及帶寬都增大用戶使用成本。無論是前端攝像機還是后端存儲,幀率的提高,必定帶來數據量的增加。就50fps而言,其數據量是25fps的兩倍,面對存儲的加倍、存儲時間的加倍、軟硬件的閑置、系統性能在此、處理畫面的成倍增加,使得數據管理和處理工作量也增加。除此攝像機的傳感器、總線設計、視頻處理芯片、編碼壓縮算法及機體散熱問題等,這也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。
透霧技術——城市戶外監控的關鍵技術
透霧技術可分為物理透霧和數字透霧,物理透霧即光學透霧主要是靠攝像機鏡頭實現,并且高清透霧鏡頭一般用在較大的電動變倍鏡頭,價格昂貴,多數用于港口、森林監控等大范圍遠距離監控場所。而數值透霧則是在攝像機或者后端軟件上實行,目前多數廠商所采用的DFG透霧算法,是給予DSP處理芯片的圖像增強算法,是一種人類視覺感知模型的后端圖像復原技術,可快速實行透霧效果,目前此類技術成本低、部署簡單。
云計算——全新概念的信息服務模式
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,通過這種方式,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按照需求提供給電腦或者其他設備,這些資源來自一個共享、可配置的資源庫中,并能夠快速獲取和師范。并且云計算具備超強的計算能力、通用性、可擴展性、創新的大數據機器學習算法、數據的可靠性,維護簡單且廉價等特點。好比在平安城市、智能交通的項目運用當中,云計算可通過強大的分布式計算能力對龐大、復雜而又無序的數據中,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處理,從而或者去相關的數據。
IVS熱點分析——研究新熱點
IVS最大的優勢是可以代替一部分重復的人工勞動,提升視頻監控的工作效率,由以前的被動、時候處理轉變為現在的主動、事前防御。IVS可以實時偵測與處理突發事件,如交通事故或非法入侵;可以實時發布重要事件的影像內容,為決策者提供影像分析與統計報告,以增強決策的基礎;可以開放式架構支持業界的標準格式、結構化數據、模擬/數字的信號流,可推播智能分析的影像內容到不同的頻道與行動裝置。IVS的這些優勢使得其將會成為2015年的熱點。
模擬高清技術——突破模擬清晰度
何為模擬高清技術?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,就是突破了原有的模擬清晰度理論值的模擬成像技術。當然,其中涉及的技術瓶頸是多方面的,目前主要有960H、HDCVI、HDTVI、AHD等。
H.265——更高像素的編解碼技術
H.265是ITU-T VCEG繼H.264之后所制定的新的視頻編碼標準。H.265標準圍繞著現有的視頻編碼標準H.264,保留原來的某些技術,同時對一些相關的技術加以改進。新技術使用先進的技術用以改善碼流、編碼質量、延時和算法復雜度之間的關系,達到最優化設置。具體的研究內容包括:提高壓縮效率、提高魯棒性和錯誤恢復能力、減少實時的時延、減少信道獲取時間和隨機接入時延、降低復雜度等。
移動視頻監控——民用化成助推器
從技術上說,安防網絡化已為移動視頻監控的普及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基礎,只需開發出一款手機客戶端APP,再通過4G、WiFi等無線網絡,即可實現移動終端的遠程移動化管理應用。